【平顶山学院本部】
平顶山学院地处中原文化发源地的平顶山市,是春秋时期应国都城,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紫云书院、三苏坟,有千年古刹风穴寺,有巍峨峻秀的尧山又名(石人山),还有碧波荡漾的平西湖,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和深邃的人文景观陶冶世代勤劳智慧的平顶山人民,平顶山市先后被文化部和中国曲艺家家协会命名为中原名城、中国曲艺城。
作为平顶山市建立较早的普通高等学校---平顶山学院,在牢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河南省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基本方向不动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着眼于学校的综合性、国际化的长远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13年起,平顶山学院与郑州大学将在生态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学院为继承与创新华夏传统音乐文明,已建立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在与台湾南华大学就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研究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早在2009年就开始着手筹建平顶山学院雅乐团。2013年5月10日平顶山学院雅乐团成立新闻发布会暨专场演出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这是国内高校成立的首个雅乐团。为此,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专门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雅乐团由乐队、歌队、舞队组成,表演人员100余人,均为该校专业教师和学生。雅乐团秉承“礼乐相和”的精神,融“歌”“舞”“乐”于一体,重点排演具有中原古韵风格的宫廷雅乐。雅乐团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展现千年雅乐风貌,其中包括复仿制的叶县出土的许公宁编钟和建鼓、瑟、古琴、骨笛、埙等古乐器。
【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北校区)】
2013年7月,平顶山学院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基本完成了平顶山卫生学校整体划转并入平顶山学院工作,正式成立了平顶山学院医学院。该院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崇文路,毗邻风景秀丽的平西湖畔,占地面积339.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室面积2.1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6.5万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面积0.56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8万册。建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室93个,实验设备总值2000万元。拥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以及现代化校园网络,设有国家医学执业资格人机对话考试中心。
平顶山学院的前身为1977年的平顶山师范大专班,1984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平顶山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4月更名为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平顶山学院。
历经30多年的发展,学校从一个仅有一两百人的师范大专班变成了如今拥有教职工千余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30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近10000人,17个院(系),4个教学部(中心),60个本(专)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平顶山学院现在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成功转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人才。
平顶山学院现有教职工1283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学位)823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人员374人。有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70余人,聘有两院院士、知名专家教授80余人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为河南省林业厅重点实验室,是平顶山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厅三方合作共建实验室,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选为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陶瓷研究所完成的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研究,恢复了失传近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空白。学校雅乐团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雅乐团;学校舞龙队多次获得全国、国际舞龙比赛金奖。
学院现有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师范教育学院、政法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护理学院、体育系、音乐系等17个教学院(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计算中心等教学部(中心)、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现设有60个本(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3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在籍生近10000人。
院系设置一览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医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外部
思政部
师范教育学院
音乐系
体育系
艺术设计学院
政法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学报编辑部
图书馆
网络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凝炼方向,以学科建设汇集队伍,以学科建设创品牌。筛选确定了4个A级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文化学、应用化学;3个B级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教育训练学;2个重点建设实验室:低山丘陵生态环境与生态修复和应用化学实验室。其中,生态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被批准为河南省林业厅重点实验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小学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小学教育心理学和软件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75部;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30多项,其中获奖项目3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多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80多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50余篇,地厅级以上获奖论文220多篇。《平顶山学院学报》刊登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和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检索的比率达85%以上,在同类院校学报中位居前列。学校在2013年5月10日正式成立国内高校第一家雅乐团。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实行开放教学。先后与国内三十多所重点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曾与白俄罗斯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加强信息、学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港澳和台湾地区的交往也日益增多。
2009年10月台湾南华大学校长陈淼胜教授访问我校,两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结为姊妹学校。我校派出16名师生赴南华大学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访问学习,受到南华大学的热情接待。双方就教师互访、教学资源共享、学术研讨、学术刊物交换、研究生教育及本专科学生交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共识,为两校今后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合作办学我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BTEC HND项目。
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学会(AASCU)共同管理与合作,执行模式为“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BTEC HND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大专层次,学制三年,计划内招生,设有市场营销、商务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艺术设计(陶瓷艺术方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五个专业(方向)。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平顶山学院大专文凭和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BTEC HND);成绩优秀者可参加国内专升本考试的选拔与推荐,也可申请到英联邦、欧洲、北美高校续读一年以获得本科文凭。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习结束修完规定学分后可获得中美双方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学校立足特色办学,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文理渗透,博学专长,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技能统一。”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崇尚科学,崇尚学术,崇尚人文。”确立了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有理想信念和独创精神,经过良好的训练的、有知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于社会的人。”
作词:郑黎阳
作曲:张新民
清清湛河水
巍巍平顶山
新兴的中原名城
镶嵌一座美丽的校园
桃李春光明媚
杨柳秋色烂漫
这里有科学的殿堂
这里是教师的摇篮
啊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科教兴国 任重道远
用太阳点燃我们的青春
照耀祖国灿烂的明天
照耀祖国灿烂的明天
清清湛河水
巍巍平顶山
悠久的中原文化
滋润一座年轻的校园
园丁尽心培养
学子发奋钻研
这里有创新的阶梯
这里是奋进的起点
啊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追求真理 不怕艰险
用太阳点燃我们的青春
照耀祖国灿烂的明天照耀
祖国灿烂的明天照耀祖国灿烂的明天
平顶山学院后勤总公司是按照国务院、河南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精神,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于2003年1月成立的。后勤总公司为学院正处级机构,现有正式员工63人,聘用人员200多人,承担着全院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总公司下设办公室、财务室、收发室、质检中心、采购中心、宿舍服务中心、饮食服务中心、环卫保洁中心、绿化养护中心、水电管理中心、动力供应中心、维修中心、车队等部门。
总公司成立以来,在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构建我们的和谐校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任领导许青云,党委书记,硕士、教授,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王文鹏,男,现任平顶山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张清廉,党委副书记,教授,负责组织建设、人才、党校、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会、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分管组织部、党校、离退休工作处、工会、机关党总支,联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张清林,党委副书记,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统战、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稳定、共青团、国防教育工作,分管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学工部、团委、人民武装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音乐系。
罗士喜,副院长,博士、教授,负责人事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监察、审计工作,分管人事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监察处、审计处,联系医学院、软件学院。
闫天德,副院长,负责基本建设(教职工公寓建设)、后勤管理、安全保卫、征兵工作,分管基建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人民武装部,联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杨风岭,副院长,博士、教授,负责科研外事、图书资料建设、继续教育工作,分管科研外事处、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联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系。
袁桂娥,副院长,硕士、教授,负责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育科学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网络计算中心,联系文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苏晓红,副院长,博士、教授,负责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学报工作,分管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学报编辑部,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田建伟,纪委书记,硕士、副教授,主持纪委全面工作,联系化学化工学院、政法学院。
张久铭,工会主席,教授,主持工会全面工作,联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址:新城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学院路上的只有一个留守处。去过几次,感觉还不错,有同学在这个学校读本科和研究生。周边好吃的也不少